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王琳/文图
“杜老师,上班啊?”
“是啊,解封啦,我回单位上班啦”!
“上班好,上班还能轻松点,前一段时间我们看着你都可心疼。”
……
5月19日一大早,54岁的杜淑璋刚下楼,就碰见了邻居。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即便对门都少有交集的邻居,现在很多人见面开始亲切的打招呼。在杜淑璋心里,这份温暖也成了她作为抗疫志愿者最大的收获之一。
时间倒回到5月初,全国多地疫情出现反复,郑州发布通告,对部分区域实行分类管理,杜淑璋所在的小区也开始实行封控区管理。54岁的杜淑璋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穿上红马甲,成了一名抗疫志愿者。而如今,随着郑州有序复工复产,很多人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是杜淑璋所在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却越来越大。
多次参与抗疫工作,第一时间就地转为社区抗疫志愿者
“我不是第一次当抗疫志愿者,很多工作轻车熟路了。”杜淑璋是郑州市交通执法支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她举例告诉记者,仅今年1月份在惠济区高速路口做志愿者时,一下就呆了整整28天。
而这次,在杜淑璋看来,自己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手”志愿者,在社区需要的时候,理应第一时间冲上去。不过,跟上次负责的工作相比,杜淑璋这次在社区负责的工作多且杂。
“给大家扫码、维持秩序、上门给隔离人员贴封条……有啥活就干啥活,啥都干”,杜淑璋回忆做志愿者那段时间,“根本闲不下来,一天下来会累的腰疼,年轻人都劝说让我歇歇,但是为了能让大家早日解封,能坚持还是要坚持。”
即便如此,杜淑璋仍然觉得跟其他志愿者相比,自己做的还不够。“我们的志愿组长,每天微信步数都是2万多步,我这算啥?”
除了同一社区的“同行者”,杜淑璋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单位郑州市交通执法支队,像她一样就地转为抗疫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这也是一个党员应有的觉悟”。
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但是感受更多的是温暖和充实
每天早上7点左右开始,晚上6点左右结束,按照时间统计,像杜淑璋一样的志愿者每天工作的时间有10到12个小时。虽然累,但是,杜淑璋告诉记者,让她感受更多的却是温暖和充实。
讲起做志愿者时的经历 ,她如数家珍。有邻居因平时不做饭家里没锅,小区封控时只能啃馒头,于是她将家里电锅送给他,对方不住地感谢;小区有一位战斗英雄,老伴儿因患重病需要坐轮椅,儿女也都没在身边,每次做核酸志愿者会轮流到电梯门口去接送,老先生至今见面还热情地打招呼……
点点滴滴的细节,杜淑璋都记在心里。“原本都是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儿,但是没想到大家都感受的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同小区一个超市老板还一下子送了20多箱水果”。
“他说‘大姐’,你们的志愿工作做的太好了,我特别感动。”那位超市老板的话,杜淑璋至今记忆犹新。这在杜淑璋们眼里,是对他们志愿工作认可的证明。尽管,她们最后并未有收下那位超市老板的水果,全部退了回去,而老板却穿上红马甲,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杜淑璋所在的小区有2000多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彼此熟悉的人并不多。而在做志愿者的这段时间,杜淑璋最大的感受是,“关键时刻,大家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收获了很多感动和温暖”。
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壮大,“希望把这份精神能传下去”
“大到50多岁快退休的工作人员,小到还正在念书的00后大学生,现在已经快100位了”,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除了感动和温暖,最让杜淑璋欣慰的,他们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
郑州陆续解封之后,很多人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是在杜淑璋所在的小区,志愿工作却几乎没受影响,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大家年龄大小不一,工作也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志愿者”,“积极性都特别高,互相带动”。
杜淑璋介绍,前两天还有大学生专门给她打电话称,自己学校提前放暑假了,“社区有需要,随时召唤”。而杜淑璋现在也依然是“上班时间去工作,下班时间到社区做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现在00后的孩子都上来喽,关键时刻一点儿也不含糊”,杜淑璋说,她有一个愿望,希望志愿者这份精神能持久地传下去,也被带到更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来源: 时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