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李昌 陈郑伊
在亮如白昼的地下隧道内,钻进驾驶室的罗浩戴上了降噪耳机,轻音乐舒缓地响起后,他才不慌不忙地依次按下操作台上的按钮。
随着尖锐的哨子声夹杂着机器的轰鸣声响起,他驾驶的巨兽被唤醒……三个小时后,“巨兽”前进了两米。
“别嫌它慢!” 7月28日,中铁七局的95后盾构机操作工罗浩嘴角上扬地表示:“毕竟它是一台盾构机。”
【Hold住】
驾驭刀盘直径超13米盾构机,体验能吹一辈子
在常人的印象中,隧道是一方幽暗、狭长之所,但于罗浩而言,隧道却是灯火通明、可以无限延展的。
1995年出生的罗浩,是中铁七局三公司盾构机的操作工。此刻,他已从河南总部被调派到杭州,进行天目山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公路隧道挖掘工作。
出于施工安全的考量,建设中的隧道,会被数排冷色调的灯光照射得亮如白昼。而隧道一隅,通身上下共有300盏灯的盾构机,正安静地蓄势待发。
盾构机有着“地下蛟龙”之称,而“驯龙高手”罗浩,驾驶过的最大的盾构机,刀盘直径达13. 46米,“驾驶体验能够吹一辈子”。
为了便于记者理解,罗浩总会拿驾驶汽车来类比自己驾驶盾构机的体验。“驾驶汽车主要是用方向盘,而驾驶盾构机,则是用操作台来控制掘进速度和方向”,罗浩介绍,操作台上满是控制动力的按钮,大盾构机会有50个按钮和七八个旋钮,小盾构机也有20多个按钮、旋钮,“转向时就控制左右两边的旋钮,想往哪边转,就加大另一边的推进压力。”
攀爬进盾构机的驾驶舱,罗浩需要花上5分钟时间,按照一套要求严格的流程进行启动。“先启动循环水,再启动油泵、水轮油泵等,然后选择刀盘转向、推进、泥水环流。”罗浩一边说着,一边依次按下操作按钮。盾构机在电机驱动下发出了尖锐的哨子声,马达和泵的运行也让设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操作室在有隔音棉和双层玻璃的情况下,依然会有60到80分贝的噪音。但我并不反感,因为那是‘巨龙’被唤醒的声音——日常生活中还真的没有类似的声音!”
此外,和汽车的速度以公里每小时为单位不同,盾构机的速度单位为毫米/分钟,堪称机械类中的“树懒”,经常掘进一环(两米),要花三个小时。“常规盾构机的极限速度为100毫米/分钟,大直径泥水盾构机的极限速度则只有50毫米/分钟。”罗浩强调,盾构机不能求快,“毕竟是施工器械,目的是掘出更工整、更高质量、更符合设计要求的隧道,这是百年工程,不能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忍得住】
日夜苦修终成“驯龙高手”,破难题节省百万修复费
罗浩对盾构机,可谓“一见钟情”。
2016年,在杭州地铁2号线施工现场,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的罗浩,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盾构机。彼时,他被震惊得目瞪口呆,“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尖端科技的结晶面前,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这次仰望,让罗浩的心被这个庞然大物紧紧地拴住。这种激动到搓手的状态,甚至让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第一次见到爷爷的车床车间时的心情。
罗浩的爷爷是一名汽车机械厂的车床工人,退休后在家里买了一台加工零件的车床。而初次来到爷爷这个充满机械零件的小车间里,罗浩的心情既惊叹又惊喜。从那起,这个车间就成为玩具匮乏的罗浩的一方游乐园。他会将车床的铁屑用吸铁石吸成各种形状,也会用废弃零件改装成玩具。以至于连总是闲不下来的爷爷,都发现了罗浩对各类型零件组装拆卸的天赋。
在对盾构机一见倾心后,为了早日成为“驯龙高手”,罗浩开始了攻坚克难的“修炼”。白天,他跟着师傅认真学习盾构机的维护保养,晚上把许多有关掘进机驾驶、维护、保养等书籍放在床头边,睡前都会认真研读。
地处南方的杭州,自然条件多样,土质结构变化较大。因此,盾构机在穿越复杂地层时,遇到了盾构姿态难以控制、管片破损、刀盘扭矩过大而导致推进缓慢、螺旋机口皮带头易堵塞等施工难题。
“当时恰逢G20峰会,峰会期间无法正常施工,会议结束后的工期非常紧张。”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难题,罗浩一有时间就向经验丰富的盾构司机了解盾构机的使用状况及参数变化状况,同时结合查阅资料,最终通过改良渣土、改变注浆浆液配比等方式,成功解决了难题,为公司节省后期修复费用上百万元,并撰写了论文《浅析淤泥质地层盾构施工》,为以后杭州轨道交通工程类似的地质条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在强大的理论知识的加持下,罗浩很快被允许实操盾构机。终于,在师傅的严密监督下,罗浩满头大汗、诚惶诚恐地在杭州地铁二号线施工现场留下了“人生第一挖”。
【坐得住】
每天驾驶12小时,根本就晒不到太阳
现如今,已是盾构机“老司机”的罗浩,可以轻松地聊起自己在盾构机驾驶方面的心得体会。
“就像老司机总能很快找到一个舒服的驾车姿势,对于经验丰富的盾构机操作手,在地层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在十分钟内,从所有参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罗浩表示:“想找到这个平衡点,反而需要尽量减少操作,才能做出来更平顺的隧道。”
不过,除了这些令他兴奋的驾驶体验外,身为盾构机操作工的罗浩,也总会经历一些职业苦恼。“隧道内工作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驾驶舱外45度的高温,盾构机产生的噪音,和每天12小时的工作时长。”罗浩打趣的表示:“很多朋友见了我,总调侃我美白——那是因为我每天在地下驾驶12小时盾构机,早晚下隧道出隧道时,只能见到朝霞晚霞,根本就晒不到太阳!”
而堪称机械类中的“树懒”的盾构机,掘进两米要花三个小时,身为年轻人的罗浩又是怎么能坐得住呢?
对于这个问题,罗浩有些自豪地笑言,盾构机最大的操作要领就是要“坐得住”:“我小时候正好学过四五年书法,每天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也让我练就了‘坐得住’的本领。”
这是凭借“坐得住”的技能,工作六年来,罗浩始终能沉心静气的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点滴积累之下终于先后荣获了国家国资委“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建筑业协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从一名劳务工成长为央企建筑工匠。
而已驾驶过无数盾构机的他,聊起这位“老朋友”可谓如数家珍。“每台盾构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皮肤、名字,”罗浩介绍道:“洛阳有一台‘牡丹号’盾构机,刀盘上印着牡丹花造型的喷漆,既浪漫又有象征意义;而我在杭州驾驶的‘秦龙一号’大直径泥水盾构,刀盘上涂装了一个象形化的‘家’字,让人感觉既温馨又踏实。”
罗浩的梦中,总会再现起2020年11月,在杭州西湖边公路隧道施工现场的场景。那时,他第一次驾驶上刀盘直径达13. 46米的“巨无霸盾构机”——“秦龙一号”大直径泥水盾构。
隧道内灯火辉煌,罗浩轻快的走进“秦龙一号”驾驶舱,而施工现场的宣传片文案“西子湖畔,昂首启航”,正像是他这段青春经历的注脚!
来源: 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