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4月17日,“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郑州两地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国内文艺界、评论界的十多位与会嘉宾先后发言,对作品的出版价值、艺术特色和蕴含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作品通过最底层人民的命运发生的深刻变化生动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变迁,艺术特色鲜明, 故事情节跌宕,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角度新鲜而独特,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研讨会由《文艺报》社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
【一】上下两部86万字,是作者转身扭头“向后看”之作
《第一个十月》是著名作家孟宪明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力作,于2022年1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作品选取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月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和典型的历史事件,以生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共和国诞生之际的震撼与辉煌,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与根基。
小说分上、下两部,共86万多字,规模宏大;故事以小见大,主题深刻,通过最底层人民的命运发生的深刻变化生动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变迁;作品艺术特色鲜明,采用章回体写作,故事动人,情节跌宕,心理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角度新鲜而独特;全书36章,内含36个谜语,谜语和故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和阅读兴趣。
本书作者孟宪明是当代著名作家、影视编剧、民俗学家,著有文学作品十多部,影视剧本三十余部,专著三部,作品数十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孟宪明)
座谈会上,孟宪明分享了《第一个十月》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2016年秋天,我在北京与朋友们聚会,说起共和国的成立,我信口讲了几个故事。有朋友认真了,问我真的假的。正是朋友们的鼓励与提醒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那是秋天,我住在北京西小口地铁站西边的院子里,开始了这场热闹的创作。正是这场创作,复活了我对父辈们几十年来的记忆与想象。”孟宪明说,人们习惯转身扭头往后看,是因为需要记住,是因为“后边”能带给人们智慧和力量,《第一个十月》就是转身扭头“向后看”的书。
(郑州会议现场)
(在郑州出席研讨会的嘉宾)
【二】“反特小说的另类写法,革命历史题材的轻松写法”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作品选题视角独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月的故事,体现了大的历史观,非常精彩,扣人心弦。
“读起来轻松愉快”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的第一感受。何向阳认为,作品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母本作用,通俗性、流畅性俱佳,为影视剧的转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文学评论家胡平认为,作品在重现历史真实面貌上下足了功夫,在人物构架设计上恰到好处。
著名评论家潘凯雄说,没看作品之前充满好奇,看了目录发现该书是采用章回体写作的反特题材,时代精神、时代氛围的传递比较清晰,作者编织故事的能力很强。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与孟宪明是老相识、老同事、老朋友,他认为孟宪明是位杂家,对世界保持了好奇心,是一个充满了童趣、童真的人。“该书采用全知视角,对敌我双方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不以制造悬念取胜,而是把表现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形势、人们的精神面貌上,着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通过对民俗学、社会学知识的生动表达吸引读者。”
“反特小说的另类写法,革命历史题材的轻松写法”是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名评论家贺绍俊对作品的评价。而《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则认为,小说具有创造性,尝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勾连。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乔叶说,作品里有很多当下的词汇,很有亲切感,这是“现实性”;作者从章回体小说里汲取营养,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此乃“传统性”;小说主题丰富,人物的丰富,此乃“丰富性”。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从“传奇性、民俗性、形象性、商业性、探讨性”五个角度总结了作品的特点,并称赞孟宪明是文学豫军的一员宿将,拥有文学的百宝箱,不断挑战自己,佳作频出。
(北京会议现场)
(在北京出席研讨会的嘉宾)
【三】河南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彰显了现实主义创作底色
“作品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塑造的人物是丰满的,感情的灌注是真挚的。”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谭福森说,这部作品是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从历史档案资料里,从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里,从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里,打捞出的有血有肉的长篇史诗。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飞雁说,《第一个十月》是近年来河南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生动地彰显了河南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底色,再一次向全国同行、读者和专家展示了河南文学创作的高度和实力。孟宪明是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作家,不但著作等身,成就突出,而且风格鲜明,不断用扎实厚重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让喜爱他的读者体会到阅读的喜悦,一次又一次得到全国同行,作家的敬意。从宪明先生身上,可以看到河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可以看到河南作家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创作优势,可以看到河南作家不忘初心,讴歌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图书《第一个十月》拼出了“十月”字样)
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深刻展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让读者感悟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内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百年大党,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第一个十月》的出版,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文学表达。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还对孟宪明的创作提出了希望,比如如何克制自己的叙事, 以及在人物的塑造、情绪的把握以及社会细节在文学文本上的呈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来源: 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