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倩 媒体人(北京过年)
作为媒体行业的打工人,我原本要安排工作人员在京值班。结果我自己也被安排了。对不起,郑州!今年春节,没法回家过年了。
对我来说,郑州就像冬天里的太阳、夏天里的空调、春天的庄稼苗,是让我想到就觉得舒服的地方。很多人说起家乡时,会有很乡土很厚重的情绪压过来,或许是因为年纪小吧,我还没感觉到。但就是舒服,说不出来的舒服,哪儿也比不上的舒服。
在北京漂泊两年了,过着苦逼的打工人生活。像周六早上六点赶往单位加班,这都是很日常的生活。北漂没有性别可言,对于北漂的男男女女而言,都是一样拼。只是每次走过潘家园、劲松那种老式的居民楼,我都会想起郑州。
我最怀念的还是大学路上两排梧桐树,很想在梧桐叶落地的时候回家一趟,但一直没有成行。
虽然没有办法回家过年,但很想对家人说,希望爸妈身体依然硬朗,弟弟工作顺利,牛年牛气起来。
这些年,郑州越来越洋气,发展得也越来越好。2020年年中回家时,我发现家门口通地铁了,下了火车直接地铁到家,贼方便。现在提起郑州,最常听到的一个称号就是新一线城市,与北京的差距确实在不断缩小。不过,要想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年轻人回来,还需要提高薪资水平,改变大的环境。因为河南的互联网企业并不是很多,氛围还不够。
希望未来郑州多多吸引小米、字节跳动、华为、OV、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设立分部,也希望年轻有为、尤其是郑州籍的企业家们多多关注郑州,把大郑州早点烘托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跟着一起回来建设家乡。2021,郑州加油!我也加油!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宋迎迎 整理)
猛犸编辑 曹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