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李昌
7月12日19:30,一个特殊摊位——“急救地摊”,在长江路桐柏路长江公园桥头“出摊”,并吸引了大量过往行人驻足。与其他摊位不同,“急救地摊”不卖货,而是免费传授心肺复苏、呼吸道梗阻等危急情况下的专业急救技能。今日,记者走近了这些免费传授技能的仗义“摊主”。
不卖货的地摊儿
“免费教、免费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自7月8日起,一家名叫“急救地摊”的摊位,在郑州市各个角落频频“出摊”。与其他摊位不同,“急救地摊”不以出售货物为目的,而是以传授技能为己任。“摊主”是由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组成,义务为过往的行人讲解并演示心肺复苏、呼吸道梗阻、烧伤溺水等危机情况下的专业急救知识、技能,以及相关法律保障知识。
7月12日晚,再次在长江路桐柏路长江公园桥头出摊的“急救地摊”,吸引了大量过往行人。“学了以后有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你用上一次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李中洲,一边以跪姿用假人进行按压教学,一边告诉围观路人:“黄金救援4分钟,如果能及时接受心肺复苏,抢救过来的几率是很大的。”
在他的动员下,不少市民纷纷尝试刚学到的技能。“没想到,心肺复苏是一件这么累的事,”一名尝试做过心肺复苏的路人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但掌握了这个技能,就可以更好的保护身边人了,还是很有意义的!”
见到市民们学习急救的热情高涨,为了让急救知识传播更快、更广,家住北环的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欧阳友利,在北三环丰庆路东北角广场前,开了一个“分铺”,方便北环附近的居民了解掌握急救技能。
其实,像李中洲、欧阳友利等热心讲解的“摊主”,除了急救理论知识扎实外,实践经验也可谓极为丰富。他们所在的郑州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后,总会第一时间冲上去,对伤者施以援手。
仗义的“摊主”们
在郑州市民小何眼中,郑州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是一群类似都市“超级英雄”般的存在,“关键时刻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
7月7日下午,他在郑州市梧桐街上高速骑行电动车时,不慎撞在了停在路旁的一辆面包车上。一瞬间,摔倒在地小何头晕眼花,右腿也不能动弹,豆大的汗滴不断滴落。
茫然无措之际,两名女士赶到。她们利落的设置好路障,然后查看起小何的伤情。在确认其右腿并未骨折后,将他扶到阴凉处,拿出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为小何擦伤的面部及腿部进行了消毒、冰敷处理。后来,小何通过交警得知,两名女士正是郑州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宋芬兰和李继阁。
而类似这样仗义出手的故事,在郑州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几个微信群中不断上演:
副队长李中洲曾在孩子幼儿园碰到一名儿童在吃饭时丧失意识,他紧急对孩子进行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处理,3分钟后成功救活孩子;志愿者王丽在高速路上发现一辆大货车侧翻,司机被关在驾驶室里出不来,王丽停下车爬到大货车顶部,奋力拉开一侧驾驶室车门,将困在其中的司机父子救出;志愿者张庭灿在陇海路交通路口遇到一名中年男士忽然心搏骤停,他立即上前,用心肺复苏法河帮助路人撑到了救护车赶到……
在这支由1000余人自发组成的郑州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中,几乎每个人都懂得创口紧急处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知识和方法。而被他们救助过的人,把他们亲切的称作“郑州急救天团”。
人人得急救的愿景
“急救天团”的队长冯海河是一名律师,而他建立这个团队的初心,起源于十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当时,一位老太太倒在了路边,当他从人群中挤上前想要帮助老人时,围观路人的一句“你不懂急救可别乱动”,让他犹豫了。后来当救护车最终赶到时,老太太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个经历让冯海河深感遗憾,面对突发意外,如何才能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让他心心念念。于是,他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紧急救护培训,并顺利取得了救护员证。
2016年,冯海河在去机场的途中,发现一名路人突然倒地,他上前检查后判断,这是心搏骤停!冯海河迅速拨打120,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经过人工呼吸及数十次按压,患者终于缓过一口气,恢复了心跳。把路人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给了冯海河极大的鼓舞,从那时起他身体力行、扶危济难,累计施救了百余人。
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律师同行、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中。虽然团队越来越壮大,但冯海河认为,“面对遭遇意外倒地的人,虽然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善念,但大多数人还是或担心惹上麻烦不敢救,或害怕帮倒忙不会救。”
为了让人们打消这种顾虑,冯海河成立了“河南省律师协会红十字志愿服务宣讲团”,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宣讲法律知识和急救常识,教大家不仅学会如何施救,还懂得留存证据,用法律做后盾最终敢于伸出援手。
此番的急救地摊,就是志愿者们普及急救知识、技能,以及相关法律保障知识的又一次创新性尝试。冯海河和志愿者们认为,当人们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身边多一个懂急救的人,就可能会多一份活下来的希望,他们有一个愿景,就是“人人学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得急救”。
来源: 郑州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