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韶卿
10月22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
郑州成长性指数位列第四
报告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稳中有升,总体差异收敛,后进城市差异明显。从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1.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较六普、五普分别提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2020年九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19.4万亿,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9.12%(较2019年提高0.04%),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6万亿,占全国的20.04%,较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人口吸引力和经济实力。
2020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对比上,北京建设指数(0.6184)仍稳居第一位,上海(0.4895)排第二位,广州(0.4022)、重庆(0.3654)分别排第三、第四位,第五和第六位分别是成都(0.3195)和西安(0.3100),郑州(0.2564)、天津(0.2333)依次位列第七、第八位,作为疫情防控中心和重点城市,武汉(0.1395)的建设指数位居末位。
从层次上看,北京、上海、广州仍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排头兵;重庆、成都、西安位列第二梯队,分别在文化建设、绿色发展、科技驱动、对外开放等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郑州、天津、武汉处于第三梯队,多数指标与前两个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与2019年建设指数相比,北京与上海指数略有下降,但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变,武汉之外的其他六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趋于收敛,说明处于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城市发展步伐在逐步加快。
成长性指数方面,2020年位于第二梯队的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在首位和次席,原来处于第一梯队的广州排名第三,上年处于第三梯队的郑州排名第四,天津、上海、西安分别位居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北京和武汉成长性指数均为负数,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这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武汉疫情防控密切相关。
深入研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
记者发现,蓝皮书以更多的精力和笔墨,研究、探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问题,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创研以来持续彰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今年蓝皮书的突出亮点。
这部皮书在城市篇中,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数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市枢纽功能稳步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持续强化、城市吸引力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等6个方面,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作了较系统的呈现。
在此基础上,皮书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态势作了系统研判分析,揭示了202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特点,并对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此外,皮书还在案例篇和探索篇中,分别就郑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推进郑州“四路协同”以及郑州后发赶超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可资参考的咨询建议。
郑州经济保持相对较快增长,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四位
报告显示,2020年,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郑州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对较快增长,GDP增长率达到3.0%,高于全国2.3%的增长率,高于武汉(-4.7%)、北京(1.2%)、天津(1.5%)、上海(1.7%)、广州(2.7%),排国家中心城市第四位;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003.0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十六位,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居第八位。人均生产总值9.53万元,高于西安(7.74万元)、重庆(7.80万元)、成都(8.46万元),居国家中心城市第六位。
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946.4亿元,增长近1/5,继续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差额为951.2亿元。“空中丝绸之路”引进全货航公司8家,新开航线17条,货邮吞吐量逆势上扬,增速22.5%,达63.9万吨,排国家中心城市第四位,位列全国六强;旅客吞吐量2140.7万人次,排国家中心城市第七位、全国第十一位。“陆上丝绸之路”获批中东部地区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中欧班列(郑州)开行增长13%,达1216列,货运量增长31%,货值增长27%,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
报告指出,郑州市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R&D投人、双创载体发展、科创企业融资和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研究出台了全链条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同时为加快打造沿黄科创带,构建了“一廊两翼四区多点”创新发展格局。
截至2020年,郑州市共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7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17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32家,两者共占18.15%;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省级众创空间77家,两者共占40.37%。孵化载体总面积达86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超过12000家,还建立了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2020年度郑州市认定“科技雏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瞪羚企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共2054家。
截至2020年,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2918家和7846家;累计建成各类研发平台3680个,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3个;全社会研发(R&D)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R&D投人经费236.7亿元(2019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12.8亿元,较2019年增长近67%;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5.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25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件,均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指数大幅提升,建设指数排名提前。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根据年度测度结果的横向比较,郑州科技创新功能在国家中心城市队伍中处于靠后位置,但排名在逐步提升,2019和2020年两年均越过谷底,提升进位。
在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上,2020年,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其中,科研要素投入和创新资源的增加有力促进了郑州科创功能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猛犸编辑:彭艳
来源: 郑州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