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记者 田林 通讯员 韩志刚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课后延时服务,有效解决众多家庭“一老一小”难题;小区党群议事会征求民意、上传下达,使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方案更符合实际;热心居民参与小区各项事务,可以获取积分到爱心超市兑奖……身边悄然发生的这些变化,无不让群众乐在其中。让群众拥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正是周口市川汇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取得的显著变化。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解决基层矛盾方面存在的治理盲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基层治理问题,川汇区持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遍布城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党建引领 强化基层治理“主心骨”
荷花路街道办事处纺城社区邮政小区是川汇区首批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该小区占地80亩,现有居民楼9幢276户828人。“改造方案前后修改不下三次。”该小区党群议事会主任纪铁军说,改造工作启动以来,党群议事会成员和各楼栋长、单元长,广泛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并将之一一记录下来,反映给街道办事处和改造指挥部,让小区改造更贴近民意。逐户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美化墙体、硬化路面、疏通下水道、更换路灯……架起了居民和政府、设计方、施工方之间的沟通桥梁。
令小区居民惊喜的是,在小区党群议事会的积极解决下,长期存在的“两违”建筑、圈地种菜等“老大难”问题也在改造中逐一得到根除。小区还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邻里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小区公共服务功能匮乏的问题。通过雨污分流、透水砖铺设、绿地下沉等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海绵小区改造提升,基本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小区党群议事会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基层人手不足、管理粗放的问题,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眼、宣传政策的嘴、倾听呼声的耳、服务群众的手。”荷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闫迪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川汇区按照“党员、群众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思路,围绕小区楼院基层治理基础单元,引导建立小区党群议事会,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实现组织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型,为更好开展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党群议事会766个,选举楼栋长2246人、单元长4168人,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小区楼院这一城市的最基本“细胞”。
网格管理 汇集基层治理“大能量”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的严峻考验,川汇区依托区、街道、社区(村)、小区(自然村)、楼栋(小组)五级网格管理体系,进一步做细做实网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网络,将防控措施落实到院、到楼、到户、到人。
截至目前,川汇区划分为9个办事处网格、88个社区(行政村)网格、995个小区(自然村)网格、2640个楼栋(小组)网格,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总网格长,18名办事处党政正职任二级网格长,88名社区(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任三级网格长,995名社区干部任四级网格长,2672名信息员任五级网格长,形成物理空间网格全覆盖。其中,五级网格采用“一对一”“多对一”模式,吸纳鼓励党群议事会成员、区直单位在职党员、办事处干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业委会成员、物业人员等担任信息员。
在此基础上,川汇区创新实行“五长五图五群”机制。“五长”,即各级网格长;“五图”,即摸清各级网格内居民人口、重点场所、楼栋单元等分布情况和具体数量,绘制相应防控图,使“防疫底数”一目了然;“五群”,即在网格全覆盖的同时组建五级微信群,实现人员全覆盖、防控全天候。各级微信群融合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功能,实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多功能融合。截至目前,全区五级微信群覆盖农村和社区居民入群近10万户,实现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户到人,微信群每天发布信息、收集反馈群众意见等。
此外,川汇区全面推行区直单位牵手小区结对共建和在职党员干部“小区报到”制度。全区68个区直单位、2920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分包全区每个小区楼院,进网入格、结对共建,实现党建、政法、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资源下沉,逐步释放出联动聚合效应。
多元共治 绘出基层治理“同心圆”
沙颍河作为淮河最大支流,在周口中心城区长22千米。曾有一段时期,沙颍河两岸垃圾、废弃物、河面漂浮物多了起来,沿河两岸各类捕鱼工具比比皆是。
2019年7月,川汇区向24名护河志愿者颁发“民间河长”聘书,孙彩云名列其中。几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护河人”的队伍不断扩大,退休老党员、退休职工、在职公务员、企业家、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员纷纷加入,参与护河的志愿者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三四百人。他们先后组织大型护河行动160余次,日常巡护河行动1000余次,参与志愿者累计超万人,保洁河道堤坡7万多平方米,清理转运河道垃圾1800多吨……
各类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川汇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开展知识传授、技能传习、业务交流等学习培训,为志愿服务组织相关项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化发展。截至目前,该区已先后孵化培育各类社会志愿者服务团队54支、志愿服务组织32个。同时,55个社区、33个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建立了志愿服务站点,引导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社区注册、单位注册、网上注册等多种形式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68000余人。
截至目前,川汇区已经建立“1支总队+10支常设志愿服务队+3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68支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队+73支城市创建志愿服务队”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在各类社会组织影响下,全区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涌现出“民间河长”“爱心粥屋”“爱心车队”“建西老大妈”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文明镜”“马路探长”“爱在邻里”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川汇区还携手爱心企业打造“爱心超市”,积极开展积分兑换工作,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动员更多的辖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目前,全区已建成11个“爱心超市”。
数字赋能 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力”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川汇区把数字赋能、大数据思维融入基层治理中,推进“四个一”治理模式,推动治理手段由“管控”向“智控”转变。“四个一”治理模式就是建强一套组织、构建一套网格、形成一套闭环、打造一套系统。一套组织即川汇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厘清部门、辖区驻区单位、街道、社区、网格的权责,实现人、地、物、事、组织全要素覆盖,推行“社区吹哨、单位报到”“群众需要、干部报到”工作机制。一套网格即根据人口、面积、区域功能3个要素,将9个办事处细分为若干网格,搭建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一套闭环即建立权责闭环、流程闭环,形成问题发现、问题上报、任务分派、处置落实、跟踪考核的五步闭环运行机制。一套系统即“智慧川汇”平台,通过智慧川汇指挥云中心及智慧社区治理平台、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智慧社区安全平台等一系列管理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打造全面畅通、精准高效、实时透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川汇区组织专业人员绘制辖区GIS电子地图,整合所有重点场所视频资源,可以查看大型商超、小区门岗、防控卡点及集中隔离点等的实时情况。指挥部可以实时视频、语音调度各级网格,进行网上指挥调度、指令分发、应急处置等。一线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呼叫指挥中心反映问题、请求指示,初步实现扁平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效、精准协调指挥,有效提升联动快速反应、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高空抛物影响我们的安全!”“楼道杂物乱堆放要管管!”在老城区,居民的问题和诉求大部分集中在小区的环境提升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川汇区在富民社区和六一社区启动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现“一网调度、一屏统管、一键智达”的目标。目前,网格化管理、社区安全防控、常态化疫情防控、智慧城管AI应用等功能已经上线运行。不同社区还设计有不同的特色平台,比如富民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平台、高空抛物监测平台等。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川汇区将有更多的社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治理,为居民安居乐业打下坚实的“数字底座”。
编辑:田振宇
来源: 周口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