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王刚?人们苦苦寻觅的“根”,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答案

一起萌动 2023-02-13 14:56:43

大象新闻记者 梁新慧 通讯员 郑广伟/文图

2月12日,“王刚:何以黄河”展项“跨界对谈:何以黄河”学术研讨活动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行。出席学术研讨会的多位嘉宾一致认为,王刚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呈现出了当代美术的独特性,寻觅到了美术创作的“根”,弥补了中国当代美术的不足。几十年来,王刚如圣徒一般,始终独自在自己构建的“艺术殿堂”里默默“耕耘”,他的作品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历史性,他以非常丰富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史诗。

【一】生动展现人类存在的原貌,弥补了中国当代美术的不足

去年9月18日,“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幕,至今仍在展出。本次展览是对艺术家王刚2000年以来艺术探索的集中梳理和呈现,包含架上绘画、雕塑、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以及大地艺术等500余件作品,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展览现场

12日上午,“王刚:何以黄河”展项“跨界对谈:何以黄河”学术研讨活动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行。来自文学界、思想界、哲学界、艺术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探讨艺术作品,对王刚系列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沟通交流。

王刚现任中原工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油画学会副会长。多年来,他始终如圣徒一般,在自己的“艺术殿堂”里不断创作,屡获大奖。他曾凭借油画作品《桥》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借助行为艺术作品《老万——大地浮雕》获得了河南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通过大地艺术作品《大地疑视》系列荣获第二十届中国雕塑论坛公共艺术专家奖和公众奖。

王刚作品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还曾先后四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还曾受邀参加过成都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作品双年展。

“从现在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应该重新书写,重新回到本土上来,回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来,回到人民群众中,回到我们的黄河中。”座谈会现场,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说,在西方美术界看来,中国美术缺乏自己的本土元素,没有“灵魂”,面临“丢魂落魄”的美术现状。而王刚的美术作品将人类存在的原貌生动地展现到大众面前,呈现出了当代美术的独特性,弥补了中国当代美术的不足。他通过盛大的仪式和独特的话语逻辑,来为中国当代美术“招魂”。从“老万系列”“黄河系列”到“大地系列”,王刚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超越性”和“批判性”方面的不足。

【二】以艺术的形式留住了时间,生生不息地激励着后人

“二十年前,当我得知王刚要创作‘老万系列’作品时,感到十分震撼,我当时断定王刚将来一定是位很有钱的艺术家。然而,二十年过去,王刚尽管并没有多么富有,却用自己的双手,为世人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原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李佩甫说,他前年在平顶山市参观现代化的工业煤矿时,望着现代化的采煤设备,更加敬佩王刚雕刻笔下的“老万系列”作品。

王刚作品

李佩甫认为,王刚的“老万系列”和“黄河系列”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就在于王刚用艺术的形式留住了时间,让后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便可以了解到当年生活环境的艰难,生生不息地激励着后人。

“我认为王刚在创作’黄河系列’作品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实现了艺术家与题材之间的合二为一。王刚在黄河主题性创作中彰显了它的当代性。”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傅军指出,一个艺术家的个展能够横跨油画艺术、雕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数字艺术,令她感到极为震撼。在如今碎片化和虚拟化的时代,王刚的美术展让她重新看到了美术的魅力,也让她悬浮着的思想“落地了”。

傅军认为,王刚的这五百多件展品其本质只是一件作品,他是借助不同的媒介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王刚完全服从了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打破了外界因素的限制,将众多的艺术精品一一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处于艺术被科技‘绑架’的时代,尽管王刚的作品中运用了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但依旧是以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为主体的传统艺术样式。”张晓凌说,面对外界鼓吹绘画即将灭亡的传言,他认为绝无可能。他说,人类社会文明从涂鸦开始,涂鸦本身便是绘画图像。绘画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艺术形态,永远不会灭亡。

【三】王刚以非常丰富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史诗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院长石品指出,王刚艺术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历史性,本次活动是一场“干货满满”的跨界学术研讨会,能够深深地引发大家的共鸣,是一场很有价值的艺术盛会。

展厅

“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寻根’的关键在于寻找它的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始终认为天、地、人三者密不可分。我们始终按照有和无、先和后、以一切的时间和空间来寻找艺术。然而,西方则认为人是一切的中心,一切艺术的发生,来源于天地作为艺术上的人如何感受艺术的存在。借助这个逻辑,王刚的艺术是纯‘根性’的艺术,是一切文明存在的基础的艺术,这个根并不是指过去历史的根,它是中国文化的根,更是每一个中国心性的根。”哲学家、评论家、重要策展人柴中建从哲学和艺术关系的角度说。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圣松认为,在王刚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超越了民族、社会、种族等社会文化身份,昭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王刚笔下的人物,从中原到西域,横断了黄河流域,跨越了丝绸之路。这一路上既有文明的兴衰,也有战争的崛起,而这一切的主角都是以人为主体。他可能就是王刚笔下的“老万”,这个“老万”代表了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人。王刚以非常丰富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史诗,完美说明了一点,“艺术和文明破土而出”将是王刚在中国美术馆留下瞬间的开始。

【四】人们苦苦寻觅的“根”,在王刚的作品中能够找到答案

王刚坦言,他从小便对大地、花朵等自然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观众观展

天性爱冒险的他,曾下过22次矿井,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他却很享受这个“下井”的过程。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使得他创作出了“老万系列”作品,他很痴迷于探寻艺术的真谛。

“下乡”结束后,机缘巧合之下,他又重新迈入了校园。于是,他便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毕业后的绘画过程中,他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他先是进行“平面绘画”创作,之所以选择做“雕塑艺术”,是因为觉得“平面绘画”已经无法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后来,又陆续开启了“雕塑艺术”“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对美术事业的热爱,才让大众看到了如今的艺术作品展。

王刚

据王刚的夫人赵老师回忆,她曾在多个场合看到过观众在欣赏王刚“老万系列”作品展时,眼含热泪。这些作品只是没有表情的图像、没有动作的立像,却给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王刚的作品不同于中原文化侵染非常深厚的艺术,他对艺术有着超乎同龄人的独到见解。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美术作品,往往是直指人心的存在,能够激荡我们的情绪,冲击我们的灵魂,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传统文化中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所苦苦寻觅的’根’,在王刚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理解和答案。”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画院院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罗鸣指出,一场艺术会谈,既是对王刚艺术的再回顾、再审视和再欣赏,也是大家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更是对学术的再讨论。


编辑:刘继忠

来源: 一起萌动

相关新闻
直播预告|“医心向你,健康万家”---关爱女人的“心肝宝贝”
犸上健康 | 2023-02-13
公交车长手绘“防诈骗小妙招”,助力节后“求职季”
在路上 | 2023-02-13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