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张晓冬/图
去年12月12日,一场名为“创新生态树葬 福荫子孙后代”——植入式树葬实验发布会在郑州南郊一公墓举行,四棵参天白杨成为“植入式树葬实验树”。如今,7个多月过去了,那四棵实验树咋样了?“植入式树葬”能否得到推广?
(查看植入式树葬实验情况)
7月29日,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再次相聚与此,举行“植入式”生态树葬技术方法试验项目专家鉴定论证会。大象新闻在现场看到,这四棵用来进行“植入式”树葬的实验树,原有切面基本恢复,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同时还传来一个好消息,“用于树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
【现场】四棵树长势喜人,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去年12月12日,名为“创新生态树葬 福荫子孙后代”——植入式树葬实验发布会在郑州南郊一公墓举行。活动现场,四棵白杨树成为植入式树葬的实验树。
(去年12月,植入式树葬实验发布会现场)
大象新闻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每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个直径三厘米左右的圆洞,深达十厘米左右。而工作人员将骨灰存放装置(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灌)塞入树洞,随后将树皮恢复原位。之后,再进行消毒、补充生长液和营养液,对洞口附近进行包扎,促使大树尽快愈合。
“我在医疗领域获得了一个灵感,人体内可以植入心脏支架、假牙、人工关节,首先要确保生物共融性,保证不排异。那么,大树能不能植入人的骨灰呢?大树的生物共融性要比人体强得多。”当时,九三学社社员、“创新生态树葬”发明人王雪峰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去年,将骨存放装置塞入树干上的树洞内)
转眼之间,七个多月过去了。这些实验树咋样了?
7月29日,来自林业、园林、社科、人文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举行“植入式”生态树葬技术方法试验项目专家鉴定论证会。
大象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四棵实验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具体到树干上骨灰存放装置的切口,其中一棵切口处的树皮已经与原有树皮基本愈合,而另外三棵树的切口处,不见了树皮,但内部切口也实现了愈合,不过仍可以看到骨灰存放装置。
“我们要定期观察实验树内部愈合情况,所以,另外三棵树切口处的树皮,就没有放回原位。”植入式树葬实验发明人王雪峰说,经过七个多月的观察,整体来说,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令人欣慰。
(如今,四棵实验树枝繁叶茂)
让王雪峰更高兴的是,今年7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发了“用于树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装置”发明专利证书。
这项发明专利证书显示,“用于树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装置”发明人为王雪峰、王倩,专利权人为王雪峰,专利申请日期为2017年5月12日。
“经过五年申请,走过了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这项技术和装置终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可,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王雪峰感慨。
【声音】取得阶段性成果,还应该继续完善
植入式树葬自从实验开始的那一天,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棵实验树基本愈合)
“有支持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也有保持中立的。但总体来看,还是支持的人更多。这么几年,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咬着牙走到了今天。为什么这么执着?我始终认为,植入式树葬值得推广。”王雪峰说,人去世火化后,骨灰处理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方式,把骨灰放在家里或者送往经营性墓地;另外一种则是不保留骨灰的方式,如海葬、天葬、闲话葬、树葬等等。而植入式树葬可以节约土地、增加树木美化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让逝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使得逝者亲属可以通过眼前的树木,感受到亲人生命的延续。
(植入式树葬发明人王雪峰)
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厅委员会的刘三军认为,植入式树葬拿到了发明专利,这说明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另外还具有创新性。
“从技术层面讲,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植入式树葬究竟选择什么树木。杨树属于速生树种,不是理想选择。如果选择银杏树、松柏树,可能更好。第二,植入式树葬的时间问题。是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植入式树葬,受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第三,植入式树葬树的部位选择。此前的实验选择在树干进行,今后能不能把骨灰植入到树木的根部?这样,做到了入土为安、落叶归根。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新认为,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自古以来便很重视丧葬,视死如视生。土葬适合传统的农耕社会,因为大家对土地也特别崇拜,如今,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土葬没有土地,墓地价格特别高,以至于部分地区出现了“阴房”。因此,丧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出席鉴定论证会的专家、嘉宾)
李新建议,实施植入式树葬后,树上应该设立某种标识,全息化呈现逝者信息。
与会者一致认为,植入式树葬不但涵养水土、节约土地,同时还有利于生态建设、绿色环保。通过四棵植入式树葬的实验树不难看到,该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应该继续完善,才更有推广的价值。
来源: 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