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申子仲
随身佩挂香布袋是端午节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今,配香包似乎已经成了孩子们的专利。成年消费者过端午节购买香包,多属于情怀消费。而满大街的机制香包,在市场上已经将传统女红手缝香包彻底碾压。这是不是意味着,年轻人已经摒弃了端午节的传统香包文化?
追着香包三轮一路跑
5月31日上午10点多,位于郑州大学路与淮河路交叉口的古玩城外广场,一辆满载着各色香布袋的三轮车非常扎眼。
香包大多是大红色的基调,金黄色流苏,图案主要是十二生肖,很是精美,今年是虎年,尤以虎头图案为多。三轮车后斗安置了四四方方的铁架,挂满了几百个香布袋,入眼琳琅满目,显得壮观喜庆。
卖香包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妻,记者刚刚走近。不料男摊主骑上三轮车就跑,他老婆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小跑紧跟。
记者追出200多米,总算追上。
这对夫妻一脸惊诧看着记者追上来,听说是采访,他们才放下心长出一口气:”还以为是罚我款呢。“
原来,王先生刚才是远远看到有市场执法人员逼近,才慌不择路掉头往东”逃窜“。于是,王先生一边慢慢瞪着,一边接受记者的”走访“。据了解,王先生夫妻俩平时并不做生意,只是寻思着端午节临近,才从云南和广东进了一批香包、彩线,准备趁着过节挣点小钱。”没想到检查得这么厉害。“王先生说,他的流动摊位出摊儿没两天,实在没挣着啥钱。
77岁老大娘卖香包图个乐
就在记者与王先生夫妇攀谈的时候,不少市民过来拍照,也有讨价还价的。
”大一点双鱼包,可以挂屋里驱蚊子,30块钱一对,小的有5块钱一个的。“王先生干脆支摊儿做起生意。
相对于外观精美的机制香包,传统香包并不枪手。
77岁的王大娘家住交通路与淮河路附近,平时闲不住,经常在交通路碧波园古玩市场门外摆地摊,平时主要卖自己纳的鞋垫,端午临近前也会做些香包来卖。
”大的15块,小的5块,3块钱也行。“王大娘说,她每年端午节都会提前做100个左右的香包,除了送给家里的亲戚小辈儿,街坊邻居谁想要了,也免费送。”不图挣钱,就图个乐儿。去年我家附近有个幼儿园做活动,一下子要了我20多个香包,给小娃娃的,咱也不图钱,顾着本儿就行。“
记者注意到,王大娘卖的香包,形状不一,五颜六色,图案也比较单调,就是有一点优势,香味够足。
大娘说她也说不清用的是啥中药,反正每年端午前去药店,只要说是做香包的,人家就会给配好。
”草药没几个钱,布都是边角料,就是自己缝起来费费功夫。“王大娘说,现在眼神不打实了,缝一个巴掌大点的大号香布袋,都得大半天时间。”没有机器做的好看,今年我也没多做,去年还有存货呢。“
”妈妈,我要佩奇“
相较于王先生夫妇三轮流动摊位的窘迫,骆女士的出摊儿方式就很”上道“。
她骑了一辆两轮电动车,在后座位置竖起一根铁管,固定一个铁丝货架。虽然品种不算太丰富,但机动性特强。这样,她就可以走街串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6月1日上午,记者在汝河路与勤劳街附近,见到骆女士正在一个小区大门口出摊儿。货架上除了香包、彩线,还有几个软胶质地的小猪佩奇玩具。
由于是儿童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凑热闹。
一个憨态可掬的两岁半小胖妞,晃晃悠悠迈着小碎步,仰着头直勾勾看着花花绿绿的香包。小女孩的母亲认真地给女儿挑选香包,最终挑了一个5块钱的虎头图案。不料女儿并不买账,小手指着货架上的小猪佩奇,”妈妈妈妈,我要这个,我要佩奇……“
当妈的拗不过孩子,只得额外又给妞妞买了个佩奇玩具。
年轻人特爱传统工艺
”其实完全可以把香包做成小猪佩奇的模样,市场需求毕竟是多元的,所谓的文化传承,一是固本,二是创新。“郑州市古都学会副会长、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专家赵富海告诉记者,传统的香囊用草药做胆,如艾草、辛夷、甘草、苍术、山奈、菖蒲、冰片、川芎、香附等。以前每逢端午,男女老少都会佩戴香布袋,尤以小孩子和老年人为主要群体,年轻人还会相互“攀比”,比比谁的布袋做得美、香味浓。现在香包的购买者多为小孩子的家长,佩戴者多为学龄前儿童。至于大号的香包,购买者也不是用来驱蚊,主要是作为居家饰品。
赵富海还说,端午节佩香囊、挂菖蒲艾草等民俗,其实属于中国特有的香道文化。香道和茶道一样,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除了焚香,香囊的制作也十分考究,且烟气的杀菌安神作用,对身体大有益处。
”市面机制香包多,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喜欢传统工艺。只是传统工艺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市场出口,成为真正的日常消费品。”郑州市手工布艺非遗文化传承人宋海霞,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非常热爱传统工艺。
据宋老师介绍,她每年端午节前,也会做一些香包赠送小辈亲友或年轻人,为了突出实用性,她还特意将香包做成钥匙链。但是事后发现,年轻人很少用她做的香包。一打听才知道,大家是觉得她做得太传神了,都不舍得当钥匙链用,一个个都放在家里,当成艺术品给珍藏起来了。
来源: 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