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早春三月的北京,虽然寒气未消,但已处处洋溢春天的希望。开在春天的全国两会打开了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读懂两会才能从中读懂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内涵、本质和品格。大象新闻《时话河南》栏目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时话两会》,带大家一起通过深读两会读懂中国。今日推出第三期报道《时话两会|河南为何集全省之力发出“三个恳请”?》。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的姿态放得前所未有之低,而这背后所体现出的决心,则是前所未有之高。
继去年11月,省主要领导赴京为河南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奔走之后,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南以代表团名义再次提出“三个恳请”。
“三个恳请”实际是以河南代表团名义提交的三份建议,分别为《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的建议》,涉及的都是河南当前发展的“关键词”。
以河南代表团名义提交建议,无疑是在集河南全省之力发出恳请。“低姿态”的背后,是为现代化河南“质量并重”“形神兼备”所做出的长远谋划。
【“低姿态”的河南:省委书记曾提“三个恳请”打动部委】
以“恳请”姿态为河南发展求支持,这对于新一届河南省委来说并非首次。
2021年11月2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京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分别进行会谈。在与“两部一院”会谈中,省委书记楼阳生用“三个恳请”为河南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寻求支持。
他恳请教育部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科技部持续深化省部合作,就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中国工程院在重大战略咨询、重大决策及项目论证、顶尖人才培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对于这种言辞恳切的呼吁,让部委感受到了河南的发展决心。此后,河南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开始加速。
科技创新方面,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学院去年12月底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科技创新的“新航母”正式起航。在揭牌仪式上,28名两院院士、数百名国家级人才和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代表纷纷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更是在致辞中表示,西湖大学将寻求更多元的方式参与河南的创新发展。
高等教育方面,在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河南还提出了打造“双一流”后备军的长远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名单中,河南再次新增4个学科入选,让人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古语说,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可以说,正是在一系列的主动作为之中,人们看到了河南发展的决心,这才愿意尽力相帮。
【为何集全省之力再提恳请?发展空间刚性约束,已到破局关键时刻】
省委书记之后,河南为什么此时再提恳请?
这一点,从本次河南代表团提交的建议中可看出一二。
《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中指出,经过多年发展,郑州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已成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但与此同时,市域面积仅7446平方公里的制约,则让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郑州“受制于发展空间刚性约束”,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
查询数据可知,2021年郑州经济总量为1.27万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经济总量排行榜中列第16位,在中部地区位列第3位,辐射带动能力比之武汉、成都、重庆等其他中心城市并不占优势。
而从面积来讲,原本的“1+4”郑州都市圈面积仅为1.59万平方公里,与武汉都市圈5.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差甚远,就连刚刚获批的长株潭都市圈(2.8万平方公里)也要比之大上许多。
中部地区强手林立,面对兄弟省份(城市),经济总量、发展空间都不占优,怎么办?
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以郑开同城化为先导,作出了将郑州都市圈范围从“1+4”扩充到“1+8”的重要决策。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中曾指出,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再造优势”的重大举措,要“站位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建设,可见其对于河南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扩容,郑州都市圈涵盖面积从1.5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88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也从1.85万亿元增加到3.28万亿元,跃升至中部地区首位,可以说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河南建设所需要的“量”和“形”。
虽然如此,但对于都市圈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单凭一省之力显然难以做到,这也是河南此次向国家寻求支持的首要原因。
【“恳请”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让河南发展“形神兼备”】
有了“量”和“形”的基础,还需要实现“质”和“神”的提升。
此次提交的建议中,还恳请国家支持河南依托郑州都市圈“1+8”市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而这正是为下一步发展求“质”求“神”的切实之举。
众所周知,在新一届河南省委带领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河南发展的“关键词”。近段时间,通过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揭牌运行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等一系列努力,河南的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已经打下了基础。
当此之时,河南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级的平台,统筹引领下一步更高质量的发展,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是这样的平台。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7大中心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输送的“动能”可以说也极为强大。
拿与郑州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合肥来说,自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项目单位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课题)总数超3000个,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超2200项,2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目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不仅如此,依托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安徽还形成了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催生了从科研“制高点”向经济“动力源”的转化。这种强大的带动和转化能力,正为河南“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所必需。
【自贸区扩区:实现跳跃式、直联式开放 为河南发展构建新优势】
有了郑州都市圈为发展“筑基”,有了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发展“提质”,河南还在通过另一项大的战略,为发展引来更多“活水”,这便是开放强省建设。
早在履新之初,省委书记楼阳生便对河南未来发展提出了“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新期待。从中可以看出,开放与创新一样,都是河南所要打造的高地。
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楼阳生更是明确指出,互联网时代,开放没有边缘、只有节点,内陆省份可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跳跃式、直联式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而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为此,在此次提交的三个建议之中,还恳请国家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设立河南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将具有临空经济优势的航空港区与具有制度优势的河南自贸区贯通起来,为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河南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有了郑州都市圈打造的“强引擎”,有了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带来的“催化剂”,有了开放强省带来的“外部助推力”,未来的现代化河南建设必然能够做到“质量并重”“形神兼备”。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乃至全国范围内不断出彩、顺利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