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丁林国/文图
在美丽的新疆有一种倔强的植物,生长在阳光毒辣、风沙肆虐、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带,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胡杨树”,又称“大漠英雄树”、“大漠卫士”。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滩,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这句每位援疆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对于濮阳市中医医院援疆医疗队员来说是一种激励、一份信仰,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作为援疆医疗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2月9日,记者在采访濮阳市中医院三名援疆医疗队员时,了解到她们在新疆工作期间的许多感人故事。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濮阳市中医院邵瑞玲、李瑞琢和于宁三名医护人员代表濮阳市卫健系统光荣加入了河南省第十三批援疆医疗队。
2021年7月7日8点05分郑州至哈密的飞机正式起飞,她们三人带着医院党委的嘱托,带着家人的思念,带着亲人的祝福,奔赴“大美新疆”,完成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刚下飞机,她们三人承受着身体的不适应,有的夜晚喉咙、鼻子干燥无法入眠,有的流鼻血、起脓包、眼睛疼,特别是于宁嗓子肿了,还长了个大大的溃疡,但是忍受着痛苦,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说:“再难,我也要咬牙承受,不能给组织丢脸。”
再猛的风、再大的沙、再烈的光,也无法阻挡因热爱人生而前进的步伐。尽管新疆的气候,让援疆人员感到不舒服,但是她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没有抱怨,以坚强的毅力对抗外界的恶劣环境。
(濮阳市中医院援疆医疗队员给当地医护人员分享工作经验)
铁肩担道义 医术留大漠
根据组织统一安排,邵瑞玲、李瑞琢和于宁被分配到不同的医院,从事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却同样为哈密人民的健康保健护航。
邵瑞玲被分配到新疆兵团十三师红星医院,主要负责帮带手术室和介入手术室护理规范化管理工作。邵瑞玲入科后,迅速转变角色,“手把手”交给当地的护理人员,分享自己的护理管理经验,比如如何打造科室精细化管理氛围、如何树立“主人翁意识”、如何让科室人人充当“管家婆”、工作中如何有效沟通、手术室核心能力建设等多个课题。
李瑞琢被分配到哈密市中医院,主要负责急救病人救治、急救知识培训等。李瑞琢到岗后,首先为急诊科制定了具体的抢救流程,向他们讲解急危重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自己的抢救经验。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下乡义诊,重点向偏僻乡村居民讲解医疗抢救常识,增加少数民族对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了解。另外,还开展医疗知识大讲堂,邀请所有门诊科室医护人员参加,讲解心梗脑梗知识,
于宁也被分配到了哈密市中医院,被调入功能科,诊查范围包括超声诊断、心电图、骨密度等检查项目,而于宁的专业是超声诊断,所以她主要负责超声诊断检查和科室带教。在工作期间,她发现超声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检查项目受限,她于是与科室主任沟通,决心建立一支能干活、带不走、留得下的结构合理的“超声铁军”。
把美名留在大漠 把大爱传递万里
“援疆工作将专家送到了我们的家门口,特别是邵瑞玲护士长将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护理服务理念留在了大漠边疆,让我们受益匪浅、启发很大。”“小身板、大能量!”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护理部柴慧主任这样评价邵瑞玲。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饮食习惯以吃肉为主,他们身体比较瓷实,超声检查声窗比较差,长期做为他们检查,于宁的手每次都需要使劲用力,因为之前受过伤,经常工作结束后,自己的关节疼痛感明显增加,但是她一直在咬牙坚持。
2021年8月的一天,口腔门诊来了一位突发牙痛的病人,口腔大夫初步判断想直接拔牙,同时又想起来前上个月李瑞琢大夫刚刚讲的心梗知识,便给给病人做了心电图,出现异常,口腔大夫不放心,就找到李瑞琢大夫看结果,李瑞琢大夫怀疑不是病人不是口腔问题,而是严重的急性心梗,检查结果证实是急性心梗,口腔科大夫对李瑞琢竖起了大拇指。经过系统治疗,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濮阳市中医院援疆医疗队员(中间)李瑞琢、于宁(左二)、邵瑞玲(右二))
2021年12月29日,她们三人乘上郑州的飞机,结束了在哈密的任务,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因为工作出色,她们三人被表彰2021年度卫生援疆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医疗援疆人才等荣誉称号。
尽管援疆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在援疆期间留下的点点滴滴,是一份永恒的财富,值得永远铭记。2022年,她们三人继续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履职尽责,敬业奉献,为守护人民健康而积极工作。
来源: 时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