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节目《你好,小康》走进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美如画

时之眼 2021-10-07 21:02:14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超飞

【核心提示】

105日上午,大型融媒体系列直播节目《你好,小康》走进三门峡,探访这座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小康传奇。近年来,三门峡建成了200多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名片就这么来了!如今的三门峡,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水清岸绿,一幅三门峡人的小康图景一下子就展现在了眼前。今天,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就带你走进三门峡,看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

黄河生态廊道美如画,村民生活比连翘花还要艳

说到三门峡,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三门峡大坝,这也是万里黄河第一坝。而说到黄河呢,她自西流经三门峡,长度100多公里,可能很多人说起黄河就会想到地上悬河、以及护城护河的大堤,其实三门峡的黄河两岸完全不是这样的。

黄河进入三门峡段后,湍流变缓,两岸逐渐缤纷起来,从函谷关一直通达到108公里外的三门峡大坝,一路林木相连、林水相依,这就是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沿着宽阔绿色的生态廊道,一路可以聆听仰韶文化和最早的中国,品读虢国文化、道家文化,一路上多姿多彩,穿越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黄河恰似一条绳链,将沿途景观串成一线,不仅让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摇曳多姿,也让黄河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得益彰。

登上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景区”,俯瞰群山连绵,黄河蜿蜒,层层梯田绿浪翻滚,三门峡大坝雄伟壮观,好一幅山河壮丽的新画卷尽收眼底。“黄河就在我家山脚下,黄河生态廊道建到了我们村后,我就从外边回来了。”当地村民刘海建说,在没有建这个项目之前,村里只有留守的老年人,而自从黄河生态廊道建到村里以后,好多外出打工的人都纷纷回来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近就能赚到钱,还出去干啥呢?“再有一个月,我自家的民宿小院就要建好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比我山上种的连翘花还要艳。”刘海建笑着说。

其实这仅仅是百里黄河廊道的一部分,自西向东黄河经过的地方都各有特色,生态宜居美如画。如今依山傍水的三门峡绿意盎然,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美景不断。近年来,三门峡以一廊四县十片区为总布局,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治理入河支流,沿着黄河这条主线,把一个个湿地串联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联起来,把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联起来,一条集生态屏障、弘扬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廊道,如画卷般正在缓缓展开。

地坑院里长出幸福树,农民吃上文化饭

其实,不仅仅是沿黄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些年,三门峡从城市到农村,环境面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三门峡陕州区有一个地方,当地人数千年都住在地下,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而现在他们却因地制宜,走上另外一条小康路。

这个地方就是陕州区地坑院,地坑院又被称为天井窑院,是一种地下古民居建筑,距今4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在陕州地坑院的贠家大院里,贠大叔介绍,他在这个院子里已经生活了70年。“地坑院和其他建筑不一样,是从平地往下挖五到六米,然后向四壁凿洞供人居住。”贠大叔说,作为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地坑院也衍生出了很多独特的民间文化。

尤其是陕州剪纸,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陕州澄泥砚、陕州锣鼓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当地人们守着地坑院和这些民俗文化,却戴着穷帽子。如今依托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生活,地坑院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当地村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当地有一句话,人人剪纸,家家买花,走遍大江南北就是靠这门剪纸手艺生存。”地坑院里一位正在剪纸的民间艺人说,而他们也凭借剪纸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地坑院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地坑院景区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平台,把文化人请到景区让他们传播民俗文化,增强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大力推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典范。自景区开业以来,先后增加就业岗位500余人,人均收入增加3万元,带动周边10余村子 100余户500余人,户均增收5万余元,人们由此也丢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猛犸编辑:周莉

来源: 时之眼

相关新闻
郑州管城区:用文化留住乡愁
郑州观察 | 2021-10-02
黄河儿女欢庆丰收|黄河文化之乡庆丰收 武陟下足了真功夫!
焦作观察 | 2021-09-30
黄河儿女欢庆丰收|武陟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农民丰收节 讲好“黄河故事”
焦作观察 | 2021-09-28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