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石匠龙门石窟坚守50年:仅剩自己一名石匠 遗憾手艺未能传授

时人榜 2022-09-04 11:39:51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石匠!” 

7岁那年,刘建设第一次见到卢舍那大佛,

17岁那年,他参加了

龙门石窟奉先寺抢险加固工程,

今年他67岁了,

前些日子奉先寺时隔50年再次“大修”,

他是一线施工队伍中“工龄”最长的那个。

50年了!他说,他这一辈子,都留在了龙门!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峭壁上,

2300多个洞窟像龛静静矗立,

11万尊佛像沿河次第铺开。

这是8月的某一天,已近傍晚,

希望一睹卢舍那大佛真容的游客并没有减少。

刘建设此时已经收工,

他提着装水壶和碗筷的袋子慢慢走出景区,

路过游客多的地方,

他一边绕开,

一边习惯性地扭头看一眼洞窟——

这里的每一处洞窟像龛他都去过。

 

刘建设家在宜宾区诸葛镇刘井村,

以前是当地有名的“石匠村”,

坐落于伊河南畔,距离龙门石窟大约5公里。

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石匠,

他的爷爷和父亲也是石匠,

“从我记事起,从村这头走到那头,

都能听到做石头叮叮咣咣的声音”。 

17岁那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实施保护修复工程,

这个“石匠村”的石匠们几乎都去了,

刘建设跟着父亲还有老一辈的石匠,

就这样加入了龙门石窟初次“大修”的工程。

 

他到现在都清晰记得当时奉先寺佛像的样子,

“大佛的脸部有一道很深的裂纹,

右臂肩膀到腿部也有裂缝……”

 

在专家的带领指导下,

他们对奉先寺进行了维修加固。

钻孔、封缝、灌浆、配料……

这是刘建设当时的工作。

第一次“大修”到1974年结束,

他也从“小工”干到了“大工”,

后来,做活踏实的刘建设和其他七八名石匠,

成了维修队的固定队员,

一转眼就50年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物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引进

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科学技术,

但传统手工匠人的工作也是必不可缺,

断石补石还得需要专业的石匠。

但当年参与“大修”的石匠们,

只有刘建设还在这里坚守着。

 

从东山到西山,每一处都有他的足迹,

从卢舍那大佛到脚下的台阶,

一砖一石都有他手掌的温度,

他对这里有太深的感情……

“在我心里,一直觉得龙门石窟的佛像是

世界上最漂亮的佛像!”

这里2000多个洞窟像龛,每一处他都去过,

太熟悉了!

 

干活累了,他会坐在石板路边,

望向慢淌的伊水,

眼前是来往的游人,

背后是温和慈祥垂目微笑的大佛,

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心。

 

唯一遗憾的就是,攒了一辈子的经验,

没能寻个徒弟来传授。

“要是有年轻石匠愿意学,

我可以手把手教他们干。”

 

但石匠这活费力难干,

“工资也不高,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了”。

 

洞窟外面的峭壁上没有植物遮挡,

冬天的风呼呼吹过,冻手冻脚,

夏天的太阳热辣辣晒在山石上,摸着烧手……

在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爬高上低,

不是人人都能干,

村里的石匠基本没活干,一个一个也都转了行。 

年轻的时候,一二百斤的石头抗着就走,

现在头发全白了,脚步也不复年轻时矫健。

孩子们劝他“这么大岁数了,不去吧”。

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但他是石匠,知道这些佛像开凿起来有多难,

“以前的工具不像现在这样方便,

他们都是一锤一錾凿出来的,

凿一尊佛像很不容易”,

他觉得,老一辈儿都开凿出来了,

再不好好保护,真是愧对老祖宗们!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在这儿一直干下去,

守护着咱龙门的文物!”

 

大象新闻记者 吴净净/编导 吴仲舒/拍摄 剪辑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

腾讯新闻

联合出品

来源: 时人榜

相关新闻
猛犸新闻早餐丨河南一地全镇被划为高风险区;中秋能出游返乡吗?多地已明确;我省入秋进程放缓
一分钟读党报 | 2022-09-04
【能力作风建设年】通许县应急管理局开展加油站安全专项检查
开封观察 | 2022-09-03
鲁山县磙子营乡开展“孝老爱亲”志愿活动 畅叙浓浓乡情
平顶山观察 | 2022-09-03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