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肖平
人生的意义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危难时刻,她挺身而出,用臂膀扛起援沪的责任。紧急关头,她主动请战,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的誓言,驰援上海,这才是青春最美的样子,这才是濮阳人最大的担当。
阳春三月,正是人间最美的季节,上海的疫情蔓延,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按照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河南各地抽调检验室的精兵强将火速集结,驰援上海。为上海抗疫注入河南力量、濮阳力量!
4月5日,濮阳市迎宾馆里,一场支援上海PCR实验室的培训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培训完还要考试,不管是技术理论、还是现场操作,非常细致。濮阳县医院PCR实验室一位年轻的美女过五关斩六将,考试合格,成为驰援上海的濮阳县3名医务人员之一,明天就要出发援助上海了。
她叫马晓洁,中共党员,是濮阳县人民医院PCR实验室的一名主管检验师。2007年来医院检验科上班,每天与血尿粪打交道,岁月荏苒、星辰相伴,弹指便是15年。晓洁性格腼腆,脸上始终带着甜甜的笑容,为人真诚、工作认真、负责、操作熟练、技术过硬。2020年5月,县医院筹备了PCR实验室,她就参加了培训,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术,两年来一直在PCR实验室工作。
当驰援上海需要检验室人员的消息传到濮阳县人民医院化验室的时候,马晓洁没有一丝犹豫,她踊跃报名参加了市里的培训和考试,考试很严格,要求很高,只有考试过关,才有资格前去援沪。当名额确定后,晓洁给父母安排两个孩子的问题,她的爱人曹帅,很支持她的行动,但他在华龙区应急管理局工作,面对“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精准抗疫、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他也在为濮阳抗疫贡献力量,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只有让父母带。虽然晓洁夫妻俩说的从容淡定,但父母听说这件事后,还是害怕,听说全县就三个人,县医院就她自己,不免担心起来。此时上海的疫情正在风暴期,每天都是上万的新增病例,所以才需要各地检验师支援查核酸。
当大家正要出发时,却接到了濮阳市疫情指挥部的短信提醒,要求各位援沪队员自备三天干粮,因为上海已经自顾不暇,以防到时候饿肚子。看到这个消息,马晓洁没有吭声,默默到超市备了小吃。她怕告诉家人后,家人更担心自己,虽然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她没有游玩过,但这次,她是战士,不是游玩,是“参战”!一切都是战备状态。
4月6日,濮阳市援沪核酸检测队一行30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抵达当晚,她便与战友一起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医护紧缺,物资匮乏,实验室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从实验室搭建、整理物资、到仪器的搬运,调试软件,同步进行的,还有生物安全培训及各项考核,仅用三天时间,气膜方舱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4月9日下午他们就正式开始接手标本核酸检测工作。接收岗位要确认核对信息,绝对不能出错。试剂区老师一天要配制上万份的试剂,提取区的近20多个援沪队员,挤在一个空间狭小的仓里,虽衣襟湿透,却依然挡不住手里加样的速度。扩增区的老师在多台仪器中跑来跑去查看核酸检测结果,还要根据复检规则筛查出需要复核的样本……每次工作结束队长孙俊红主任都会要求大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不仅保证高效完成任务,同时还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上海各部门提供有效信息,为精细化开展防控工作指明方向。
说起来这个气膜方舱实验室,大家肯定陌生,就是临时用橡胶类的塑料搭起来的,上海的温度咱们都知道,这样的气膜方舱,不透气,虽然有空调,但空气还是有点闷,她们穿上隔离衣,从下午5点进舱,一直工作到明天的太阳升起。十几个小时的劳动强度,不敢多喝水、不敢多吃饭,隔离衣里的内衣全部湿透,下机时,都像洗了桑拿,随时都有累得头晕、恶心、缺水的情况发生。忙碌一晚上,白天需要补觉,马晓洁说这一个多月来,根本不知道白天黑夜,白天睡觉,晚上干活,两点一线,方舱和酒店。她随时提醒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标本,每一个实验环节,努力做到零差错。为了便于识别,防护服只写上名字和“党员”,随时激励自己冲锋在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一线!
2022年的5月3号,是马晓洁的生日。虽然援沪的队长说过,谁要是过生日,可以告诉领队,大家改善一下生活。但马晓洁觉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她没有吭声,手机上家里父母和亲人发来了红包和祝福,她说自己真是过了一个静悄悄的生日,一个人的生日,一个特别的生日!
2022年5月8日,是援沪工作的第32天,“动态清零”上海保卫战已取得阶段性胜利,魔都上海这座城市日渐恢复正常生活,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推进,她们的援沪战役也接近了尾声。
当看到静息的上海,逐渐响起了汽笛声,当黄浦江畔的涛声依旧时,当和平鸽哨划破东方明珠上空时,当寂寞的霓虹灯重新有了热情时,当上海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和活力时,就是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忘我工作、帮助上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勇士们最大的回报。做为离病毒最近的“幕后英雄”,PCR实验室的“火眼金晴”们马上要凯旋。
来源: 猛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