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记者 张超飞/文 李书宝/图
“洛阳百戏贺新春”,这是千年传承的洛阳重要民俗。所谓百戏,是古代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的总称,起源于东汉时期,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作为民进洛阳市委员会文艺副主任、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传承人张国胜,数十年来,凭借对杂技深深的情怀,始终走在传承发扬百戏的路上。他希望能够将百戏打造成洛阳的一张名片,续写百戏传奇。
融入更多文化和精神内涵,重新将杂技复原“百戏”
走进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传承人张国胜的办公室,只见书架上摆放着他率领杂技团外出演出时的剧照,以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说起这些演出剧照及证书背后的故事,张国胜就充满了激情。
张国胜自幼出生在周口太康的一个杂技世家,村里近一半人都练习杂技。从小生活在杂技村,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这一行。
13岁时,张国胜开始跟家人学习杂技,边学边跟着走街串巷演出。17岁就开始离开师傅独自打拼。学杂技是一门苦差事,虽然过程很艰苦,但在张国胜看来,杂技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蕴含着一种百折不屈的精神,这也是千百年来能够得以传承的精髓。
为了将杂技发扬广大,1994年,张国胜成立了洛阳市杂技团。经过近30年打拼,已经从创办之初十多人的杂技班发展成了如今全国顶尖杂技团之一。曾先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百戏艺术传播到了各地。
“过去杂技只是单纯表现技巧,如今更多融入了文化因素。”张国胜说,杂技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技艺,而应该融入更多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和表演艺术,于是经过不断探索,他重新将杂技复原为“百戏”。
40余载痴心不改,矢志续写洛阳百戏传奇
百戏核心是杂技,张国胜本身也杂技出身,对此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初,走街串巷的杂技表演特别受欢迎。那时候人们能接触到的文化娱乐项目少,所以杂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杂技的艺术创新、演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一个杂技演员要具备多种素养,比如技巧能力、舞蹈能力、表演能力、音乐素养、以及对文化的理解。
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近10年来从事杂技行业的人不断减少。学了以后有没有出路、就业有没有保障,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并不是说学杂技太苦就没人学,而是更多考虑社会身份、生存就业方面的因素。”张国胜坦言,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府层面上一定要重视起来,给予相关政策扶持,让从事杂技行业人看到前途。从自身来说,出身杂技世家、本身喜欢杂家这一行业,张国胜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杂技梦,从业四十余年来从未间断。
如何将百戏更好传承发展下去,这件事情很难,但不管再难,都要坚持走一下。“即便前路困难,也必须要有人去做,去坚持和传承。”张国胜说,如果没有情怀和毅力,很难在杂技这一行当里坚持下去。
在洛阳待了几十年,张国胜见证了洛阳演艺的发展,未来会结合洛阳文旅产业发展演绎事业,目前也正在考虑将百戏与当地高校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培养更多后备人才。他希望通过努力能将百戏艺术打造成洛阳的一张文化名片,从而续写百戏传奇。
编辑:王丹
来源: 洛阳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