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孙晓永 通讯员 王丽丽 李晓光/文图
“做人和做药一样,要守规矩。熬制一贴膏药用到69味中草药,经23道工序,历时30天精工细作。炼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祖辈200多年精益求精、恪守良心的传统。”7月5日下午,漯河市于氏济恩堂康复中心负责人于振伟站在300多度高温的药锅前,一边精心地熬制膏药,一边郑重地说道。
200年、9代人接力做“良心药”
据介绍,“于氏救苦膏药”始创于清嘉庆九年,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39岁的于振伟已是第9代传人,也是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氏救苦膏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谨遵祖训家风,在膏药的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熬制良心膏药让患者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膏药熬制工艺复杂,为保证疗效,他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限量供应。
得益于出色的品质和疗效,多年来,于氏救苦膏药和于氏整骨疗法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地慕名而来买膏药的人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卖出150多张,一时供不应求。有人提醒于振伟,可趁机涨价,或放低标准,加工赶制。于振伟却说:“做人讲的是个诚信,一贴膏药的成本只有那么高,生意再好也不能涨价。”也曾有人看到了巨大商机,慕名而来找其合作做“廉价膏药”赚大钱,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我家9代人都是做良心药的,传到我这辈已经200多年了。哪怕只做一贴‘黑心膏药’,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就算穷得叮当响也绝不做那种昧良心的事。”于振伟说。
守护“非遗项目” 擦亮金字招牌
2020年11月8日,作为于氏救苦膏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振伟受邀到北京参加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国学论坛”。论坛上,于振伟带领自己的学生对膏药熬制技艺、整骨速效疗法、徒手整形、养生与保健、骨病预防与保养等进行展演,现场为自愿以身体验的全国各地患者进行速效疗法,效果立竿见影,获得了各级领导以及国内外学术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中医药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于振伟一边整理祖辈们留下来的医学典籍和传统药方,一边把自己掌握的传统医术免费传授给愿意学习中华传统医学的学生们。为了培训残障青年学有一技之长,从2016年开始,于振伟就发起了“手边的风景按摩培训与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培训残障青年30多名,并扶持11名残障青年成功独立开店。该项目分别获得2018年河南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
2018年,于氏救苦膏药被申报为“漯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列为“政府保护品牌”,于振伟本人先后获得“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氏救苦膏药代表性传承人”、“漯河市青年五四奖章”和“漯河好人”等多项荣誉。
修“医德”铸“仁心” 以仁爱回报社会
于振伟恪守“诚信为本,善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对患者,他坚持做到“小病不收钱,赊欠不记账”。除了坚持做良心膏药,多年来,他还坚持开展免费义诊,减免贫困家庭患者治疗费用,先后为40多个贫难户和20多个革命家庭送去温暖,合计减免医疗费28万多元。
他既是康复治疗师,也是漯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公益。他经常深入贫困户、敬老院、革命老兵及留守儿童家中进行慰问帮扶,为他们送去善款、生活必需品和膏药,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据了解,于振伟每年都要资助贫困大学生,截至目前,共资助16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资助金额达30余万元。“我没有上成大学,看到那些孩子们因为学费而犯难,我心里很难过。只要我有能力,我都会尽我所能,助力他们走得更高更远。”于振伟说。
于振伟常常教育家里的晚辈和自己的学生,做人就像做药一样,要守规矩,不越线,“就算做不成大事,也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不能坏了祖上传下来的好名声”。
来源: 猛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