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池里军 曹东方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突出廉洁警示,既针对时弊,又告诫子孙,既直白又严厉。充分体现了包拯清正不阿,传承良好家风的可贵品质。”开封包公祠景区工作人员江学茹介绍说。
10月5日,十一国庆假期即将结束,但前来包公祠瞻仰包公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开封包公祠位于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间,凝重典雅、气势恢宏。行走其间,既能领略到北宋建筑风格的宏伟壮观,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新雅致。包公祠以史料典籍、碑刻、拓片、书画等方式展示了包公的生平及政绩,大殿内的包公铜像正襟危坐、身着蟒袍冠带,一手扶椅,一手握拳,极其引人注目,一身浩然正气,令人敬仰。
江学茹介绍说,包公在开封任职长达15 年,改革弊政,造福于民。改革诉讼制度,维护社会治安,整改惠民河河道,是包拯在开封任职期间最重要的三大功绩。除此之外,包拯在开封主职谏台时,弹劾谏言,五年半共弹劾了61 位官员,勇斗贪官污吏,轰动朝野。公元1062 年,包拯积劳成疾,病逝于开封,仁宗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
千百年来,包公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丰碑。开封府内有一块石碑,叫做《开封府题名记》。记录了北宋开封府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列于其上。然而,包龙图之名,却寻不到痕迹,唯见一枚坑痕。
原来,是敬仰包拯的后人忍不住去触摸这位青天的名字,天长日久,形成一道深深的指痕印。
斯人已远去 独留清风在,时间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的开封人对包公的敬仰。凝结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优秀道德品质,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绵延不绝。新乡游客耿子琪说:“之前在影视剧里,我了解到了很多包公的文化,所以呢,就想趁着国庆佳节出来转转,跟着家人来到开封,来到包公祠,来了解一下包公他的廉政精神,也是想学习学习,回家也可以给姥爷姥姥讲一下包公他的故事。”
来源: 开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