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重返大桥 二十年初心不变

开封观察 2023-06-04 15:04:43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池里军

李玉波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思路、有想法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二十多年。昨天(63日)上午预约出发,下午一点半就从驻马店风尘仆仆赶到了开封尉氏县。雨水不停、麦收吃紧,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迅速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与农机、农业、乡镇、宣传等各个部门对接,一刻不停。理好报道思路,已是晚饭时分,玉波老师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国现谈及二十年前,也是在尉氏县大桥乡参加三夏报道的一段往事,二十年,又到大桥,甚是感慨!于是央其写下下面一段文字——《重返大桥  二十年初心不变 自信依然》。

(前排中间为李玉波老师)

63日,参加三夏报道从驻马店赶到开封市尉氏县,突然想到二十年前的今天,我也是参加三夏报道,在尉氏县大桥乡采访两天。当时“非典”疫情形势严峻,大量在外务工人员不能返乡参加三夏。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地的党员干部以及驻村队员联合起来组织服务队,帮助那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家庭及时收割小麦。以此为题,和央视的记者制作了《300万农民工不返乡,三夏时节,河南共产党员挑大梁》的新闻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当时虽然非典让很多人紧张,但是因为有了党员服务队帮助,群众安心,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二十年后的今天,又到大桥。当年,驻村队员和当地党员干部的那种沉着应对困难,积极帮助群众,挥洒汗水的身影,还有群众满意的笑容,仍历历在目。

因为前些天的阴雨天气,让当地的一些小麦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在采访中,一位农机局干部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已经熬过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前些天下雨的时候,当地的党委政府就已经预判,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导致南北小麦同时成熟的情况,而许昌开封郑州一线很可能是跨区机收的收割机跨越过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南部因天气延迟北上的收割机很可能越过许昌开封郑州这一线直接到黄河北,以方便连续向北作业,保证收入。那么在本地农机数量不足,南北小麦同时成熟的时候,会造成小麦不能及时收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尉氏县由县领导带队,农机局的两名局长分别提前几天到南阳、驻马店农机比较集中的地方联系农机局、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甚至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联系到农机手,引导他们能够到尉氏参加收割作业,从反馈情况及陆续到达的农机数量预计,加上本地700多台,今年三夏1000多台收割机有保证。这样尉氏县的79万多亩小麦中,剩下的50多万亩,根据成熟期,三四天可完成收割。另外,尉氏县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增加烘干设备,新增烘干量达到1150/日,相当于此前烘干能力的四五倍,所以烘干这一块也不用担心。我在大桥乡采访时,看到乡党委书记赵泽涛三夏工作群的信息,内容很多,更新很快。他说,他们县乡都建立了相应的三夏工作群,哪个地方麦收了多少,有多少农机,每一台农机的位置,谁在跟随提供服务,在这个群里都会随时更新信息,既防止收机分布不均,又能提供生活、作业地块,通行、维修等及时服务。赵泽涛在介绍情况时,很自信和从容,他对大桥乡4万多亩小麦收获情况几乎了如指掌,哪些已经收割,收割的小麦产量成色怎么样,哪些地块该什么时候收割,已有的82台收割机分布在哪些村,还可能来几台,未收割的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怎么样,哪台收割机将去哪儿收割他都清清楚楚。他说工作做得越细越实,群众就越不会慌。他的这种自信我在采访中,在好几位党员干部身上都能感受得到,而与农户的交流也很少见焦虑的情绪,这让我仿佛回到二十年前。

虽然大桥乡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年前的采访对象大都退休,我也记不清采访的农民是谁了,但是当年疫情之下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的这种精神仍在,二十年后还是党员干部,灾情面前坚守初心,精心组织,体现的是责任,是担当。这,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地的干部群众说,夏粮受损,不怕,毕竟,马上又要种秋。

是的,我相信,埋下种子,秋天必有收获。

番外1:采访中,一位乡干部坦言,面对压力和群众的企盼,他们可以连续奋战,而新闻报道也要把他们,包括河南人的这种精气神宣传出去,要及时把困难出现的原因说清楚,因为数字并非万能,数字的由来及背后的内容才能防止谣言四起。

确实,信息技术在发展,传播理念和手段在变化,我们也应更从容和自信,不然雨水消散,才发现自己不是脚沾泥土,而是腿脚上都是泥。

番外2:十多年前三夏直播照片,感谢超峰兄有心,从首播杂志翻拍。以旧照纪念。嗯,大多数人还在这儿呢。

来源: 开封观察

相关新闻
焦作市司法局扎实开展“法润‘三农’ 护航‘三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
焦作观察 | 2023-06-04
做好夏粮“抢收关” ! 驻村第一书记原团结奋战在一线
焦作观察 | 2023-06-04
服务烘干企业,让小麦颗粒归仓
水电气暖 | 2023-06-03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