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秦影
理论宣讲,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宣传普及,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以来,鹤壁市山城区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探索组建“青言青语·理响山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组织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走进街巷社区、厂矿学校、广场楼院进行宣讲,在入耳、入脑、入心,推动落地生根上下功夫,深受群众欢迎。
宣讲要入耳——接地气才有人气
枫岭公园,是山城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8月6日是周六,石卉一大早就起了床,收拾齐整,赶忙出了门。
最近一段时间,石卉经常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切换——工作日,她是山城区委党校行政工作人员;到了周末,她又成了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骨干宣讲员。当天她的任务是为社区居民讲述山城区旧城改造的理念与实践。
“我很喜欢在室外宣讲。”石卉认为,“露天场所更加开放,亲和力、互动性都更强,在这种地方宣讲,不像讲课,更像唠家常。”
一个小时的宣讲中,石卉结合山城区的发展实际,讲区委区政府对背街小巷改造的思路与目标,讲文明城市和文化营造,最终落脚到大家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枫岭公园建设上。讲完最后一句话,她身边聚拢的近百名群众自发鼓起了掌。
“这是真正的沉浸式学习!”周末来枫岭公园晨练的鹤壁市第一中学学生黄雨淮高兴地说,自己听得很投入,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很多资讯信息。
山城区向北,有一座知名的网红村,名叫三家村,网友都叫这里“彩虹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桂芳是个有思路、有勇气的95后女孩,响应“头雁计划”号召,回老家参选,当上了全鹤壁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
年轻就要有年轻的面貌!张桂芳邀请艺术工作者来村里作画。色彩缤纷的三家村,宛如一个世外“彩虹天堂”,不仅吸引来了外面的游客,也吸引到山城区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关注。
所谓“青言青语”,就是要用群众愿意听、喜欢听的形式来做宣讲。三家村的环境与面貌焕然一新,既是天然的宣讲场地,也是鲜活的生动教材。
因此,“青言青语·理响山城”新时代理论宣讲活动启动以来,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主题宣讲,多场安排在三家村举行。渐渐地,“彩虹村”不仅有了视觉上的多彩,更拥有了思想上的出彩。张桂芳起初是听众,后来自己也投身宣讲队伍,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宣讲员。“我想通过自身经历,呼吁更多有志青年回乡作贡献。”张桂芳说。她从事宣讲员工作以来,每一堂课都致力展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诸多可能性,生动呈现机遇在哪里、机会是什么,呼吁在外的本村、本地青年多回来看看,感受家乡的变化。
置身气氛热闹活跃的宣讲现场,张桂芳每次都感慨不已,回乡作贡献,这个选择对了。青年的力量蓬勃向上、感染力强,她坚信,通过自己的宣讲,会有更多小伙伴选择回来!
宣讲要入脑——更朴实才更务实
理论是思维的升华。面对理论宣讲,很容易产生“水土不服”“高深莫测”等种种问题,宣讲的人口干舌燥、台下的人一头雾水,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消除“距离感”,让群众真正听得懂、听进去?山城区逐渐摸索出宝贵经验——讲课主题要务实,宣讲内容要朴实,少一点书面语,多一点大白话;少一点空洞理论,多一点具体实例;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互动交流。
为此,山城区重点从区机关、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一线青年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各行各业先进青年典型代表,优秀青年党员、团员及优秀创业青年群体中选拔宣讲员,原因就在于,宣讲员自身就是一线的亲历者,他们熟知政策、了解实情,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实打实的感悟体会。
在宣讲主题上,围绕群众的困惑和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分领域开展“青言青语·理响山城”之城市蝶变、“青言青语·理响山城”之强区有我、“青言青语·理响山城”之“疫”路同行、“青言青语·理响山城”之孝善有德、“青言青语·理响山城”之我来传承等特色主题宣讲,每一个主题、每一堂宣讲均能避免空话套话,用百姓的“亲眼所见”与“触手可得”来加深印象、提升认知、增进认同。
山城区汤河桥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高艳珂,在街道工作已有十年,多年承担宣传委员的职责。在她看来,基层街道的宣传工作,就是要把那些宏观表述具体化为贴合实际的形象表述,让群众有真切的体会感知。
高艳珂非常支持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新时代理论宣讲活动,她结合街道的特点,每逢有宣讲需要预告的时候,都对着大喇叭进行广播,把当期主题用群众语言,结合群众感兴趣的身边案例作推广,社区群众散步遛弯,总能听到一遍又一遍的预告声。
一回生二回熟,听到第三遍,走,结伴听听去!
在学懂弄通悟透基础上,用精心挑选的一个个小故事,鲜活生动地讲明白大道理;用亲身经历的一次次场景,有声有色地讲清楚细微处;用深学深悟的一条条新感悟,用心用情地传播新思想……“青言青语·理响山城”新时代理论宣讲把“大道理”转化为“大白话”,用朴实的工作方式做好群众工作。
宣讲要入心——有心动才见行动
作为党校工作人员,石卉宣讲的受众里还有一个重点人群,那就是区里新入职的青年公务员、引进的青年人才,以及街道新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
“当前,我们区工作重心是旧城改造,他们成了新一批山城建设者,必须尽快统一思想、了解工作目标,尽快为老旧城的改造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宣讲的职责所在。”石卉表示。
很多次宣讲中,在课堂里讲完课,她就带着大家伙儿走街串巷,一个点一个点观摩,示范项目、难点疑点、工作流程,把前半堂课的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现场案例教学。
山城西巷是旧城改造的一个示范点。这个社区按照全市“一刻钟生活圈”的工作目标,以社区为中心,老百姓3分钟内就可以将孩子送达幼儿园至高中的各层级学校,顺带在淇河书屋、灯光球场、电影广场、电影小街、戏曲小巷、戏曲广场逛逛。10分钟内可以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生活场所,幸福感与获得感直接拉满。
“我们社区实打实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变化。”社区工作人员采笑茹自信地说。
切身感受到了政策的落地、发展的变化,社区工作者也“坐不住”了。区宣讲团每次来山城西巷作宣讲后,他们都根据当期内容,结合社区具体的实践,继续进行宣讲。
“就像压力传导一样,我们是‘宣讲传导’。”采笑茹说,“区宣讲团来咱这儿讲一次,可能只覆盖了几十名居民,大家不解渴。我们社区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把新时代理论宣讲的理念实践下去,自己组织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学习、参与交流,效果与覆盖面就更大了!”
宣讲工作是船、是桥,是连接党的理论政策和百姓思想的最佳载体。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宣讲团已开展宣讲7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制作系列宣讲微视频22期,点击量破百万人次,在聆听与掌声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飞进人们心中,落地生根开花。
编辑:张学军
来源: 猛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