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米方杰
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面对“养老院不方便看病,医院养不了老”的问题,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实施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一时间,“医养结合”作为高频热词。目前的“医养结合”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与痛点,医养结合的郑州探索又能否成为全国样板呢?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模式前景广阔
重阳节已过去了一周时间,但养老话题依然热度未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骤增,对推进医养结合提出了更紧迫要求。
10月22日,一场“发挥医养机构优势,打造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的主题论坛在郑州首慈康养高峰论坛会址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中国老年医学会原副会长陈运奇,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副会长曹苏娟,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养结合促进委员会总干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分会秘书长武强,河南省医养结合研究会常务会长高传玉等资深专家出席论坛。与会人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实现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养老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养老产业医养发展出谋划策。
齐续春指出,康养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要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养老管理体系。
“健康养老就是要突破传统养老大多仅注重生活照料的固有模式,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要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医养结合。”陈运奇表示,医养结合和健康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健康管理,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区域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解决90%老人养老问题
在陈运奇看来,医养结合的主要目的,一是方便医疗养老;二是慢病防治。即是治未病,疗慢病,促康复,抗衰老。
“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我们认为区域化、院中院和风景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健康养老问题,”陈运奇表示,区域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解决区域内90%老人养老问题。他表示,此模式应当由政府主导,专家支撑,企业投资运营,遵循“按辖区,成体系,新机制,全覆盖”的思路部署。形成覆盖城乡的“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全覆盖。“这种模式属轻资产运营,我们主张‘政府主导,专家支撑,企业投资运营’。政府可不投资,但要创造政策环境,鼓励公建民营,托管民营等”。
在陈运奇看来,院中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同样需要发展,这种模式主要解决约6-7%的高龄老人、高危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很受高龄老人、高危老人欢迎,比较适合城市中心区高龄老人比较集中的社区。
“风景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解决3-4%的活力老年人的医养康旅养老需求。”陈运奇解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喜欢医养康旅养老的活力老人越来越多,近年来不少房地产企业家转向健康产业,在风景区花巨资建了许多以一二三级医院为依托的医院、养老院、健康管理中心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很受社会欢迎。
陈运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各级各类老人的不同需求,而且也明确了各种养老机构的责任主体。即90%的普通老人由政府主导的区域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承担;7%的高龄高危老人由医院办的养老机构承担;3%的活动老人由企业家建的风景区医养结合机构承担。“这种方案实际上是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专家资源的综合利用、机制创新和效益效率最大化”。
老年照护人才需求旺盛但照护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照护人才需求旺盛,但照护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河南省医养康复中心主任、河南省职工医院党委书记于茵茵表示,一方面存在需求旺盛与人力过剩结构性矛盾,由于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虽然当下照护人才缺口至少1000万,但大量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下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另一方面存在人才培养与老年需求结构性矛盾,绝大多数老人,宁可独居生活不便也不愿意和子女同住或请人照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家政服务员素质不能令人满意,医护人员知识架构问题进不了家庭,而过剩的毕业生不能选择居家医养结合照护服务”
与此同时,在于茵茵看来,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也存在矛盾。“供需双方互通存在堵点矛盾,一边有大量经过系统理论教育和技能实践的人力资源闲置,一边是巨量需求无人对应,双方无法衔接。”对此,于茵茵表示,急需改革养老人才培养和就业途径,搭好人才培养层级阶梯,改革教学专业设置和资源整合,授予学历或职业教育毕业证,完善机构、社区、居家服务的人才体系培养。同时,改革当前就业供给模式打通堵点,利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居家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间的信息对称,打通供需堵点。
于茵茵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把组织职能加诸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各级医养结合机构,或成立类似于导服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式的照护服务中心,有管理档案和关系的组织,能实现人才流动的无缝对接和顺畅流转,定时组织参加职称考试评聘或技术工人等级考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执业行为规范管理,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供组织保证。
医养结合的郑州探索能否成为全国样板
作为河南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郑州,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此次论坛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
“郑州市明确养老服务工作要向社区居家养老聚集,积极推进‘大中心+小中心+数字化’模式,以医助养、医养结合,构建普惠性、分布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处处长张浩表示,不久前,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郑州市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结合实施办法》,针对郑州市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结合的难点、痛点,出台系列政策,增加服务供给、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等,推动医养结合落在实处。
《办法》明确鼓励由街道、社区提供场地,社会力量举办护理中心(站)等,开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医养结合服务。位于郑州红专路与红专北街的首慈乐康养护院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该中心是河南省职工医院与首慈康健养老集团联合打造的一家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康养机构,目前这里已入住200多位老人,今年以来这里受到了不少关注。首慈康健养老集团总经理李艳杰表示,首慈将凭借专业化精细化养老体系推动“1+N+N”医养结合服务创新模式,将医养结合专业机构的服务延伸到社区内每一位居家养老的长者身边。
张浩介绍说,郑州市正建立健全“四种模式”,全面推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相结合,下沉医疗资源与居家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相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建立以医联体、医共体为统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并且,探索医养结合床位管理办法,强化“医”“养”服务衔接。
记者了解到,按照计划,到 2022 年郑州市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各县(市)至少有 1 家医院和 2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护理和安宁疗护。
猛犸编辑:彭艳
来源: 时之眼